#天下專欄 #外送員和平台在有與沒有之間的僱傭關係
因為幾場不幸的車禍,外送平台突然成為台灣媒體與政府關注的焦點,尤其是該如何定義這些新興業者與辛勞司機間的關係?
結果在預料之中,大選將至,當局當然採最極端保守的態度,不留任何模糊空間,以免引來競選對手拿 4.5 萬外送勞工權益做文章。所以,雖然外送司機可以自由選擇工作、時間、地點,可以每月工作半小時,也可以每天工作 8 小時,但勞動部採最嚴格定義,把直接指派工作 (非外包) 的 5 大平台,都認定與司機間有法令上的僱傭關係,必須配合相關規定,包括為外送員投勞保、提退休金等。
政府當然該保障勞工權益,那也是我們賦予它的責任。但平心而論,這些平台與其上絕大多數司機之間,其實都沒有傳統的僱傭關係,畢竟從最基本的上下班時間、地點開始,平台就無法控制了。所以直接拿既有模子去套用,一定會有不符民情、業態之處。
更糟的是,逼迫小孩穿大鞋,造成營運成本增加,勢必轉嫁到餐廳、消費者身上;提高外送員加入門檻,也會損害零工經濟參與者的工作權、收入權。結論是多數利害關係人都是現行方案的輸家,而他們的權益,也是政府必須同時保護的。
因此,終極的解方,還是在明年選後,好好立法來正常化零工經濟的治理。其中,讓工作者可以自由選擇到底是短期、部分時間擔任司機,還是長期、全職擔任,是最需要增加的彈性。目前,僅有不到一成司機的上線時間等同全職,而另有超過一半,每週上線不到 10 小時。
對於零工者,應該要提供相關的配套,包括根據實際工作時間計算保險、退休金費用,或是讓工作者可以選擇不要提繳,而是直接領取收入 -- 他們可能有其他全職工作,或是已有足夠的保險、退休福利保障。
隨著科技的發展,世界必然會日益去中心、去中間化,而下一代的人生,也必然越斜槓、越變化多端;另一方面,少子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將日益嚴重,業者必須透過更彈性的零工模式,來彌補全職人力的不足。
而作爲執政者、立法者,必須充分理解並正視這些社會長期結構變化,讓治理跟上時代,才能真正造福每一位經濟的參與者。